4.13.2011

個人經歷


















就讀於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劇場設計學系 主修服裝設計

經歷:
2009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秋季公演《吶喊竇娥》 服裝設計助理
2009 11 中國戲劇節 《吶喊竇娥》服裝設計助理
2010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春季公演《九歌》 服裝設計助理
2010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 研究所導演組呈現 《阿瑪迪斯》服裝設計
2010 南海劇場 六校七系 大學戲劇聯展 Play Games》服裝設計
2011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春季公演 《遠方》 服裝設計

4.12.2011

《Far Away》劇照

ACT1. Harper's house ─ 故事的開端。




ACT1. Harper's house ─ 女孩‧瓊  秘密究竟是什麼?





ACT2.Hat Factory ─ 製作帽子是為了遊行,但遊行的人們究竟是誰?





ACT.2 Hat Factory ─ 這整個帽子工業是建立在什麼樣的機制,但它又是人們認為最好的工作?





ACT2. The Parades ─ 遊行隊伍,這行進中的人們是誰,他們走向死亡,帽子的象徵是"生命"?





ACT3. Harper's house ─  戰爭發生時,你要選擇站在哪一邊?

《Far away》服裝設計理念說明

設計的出發與方向概念




《遠方》,就像是篇寓言故事,短短的篇章,滿滿的意涵,延伸出來的有上百種意義,領悟取決在不同的人生經驗。它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卻近如咫尺;就舉戰爭的例子來說,在這個世界,「和平」只是外表,我們過著我們安逸的日子,在其他地方戰爭暴動依然存在。拜現今科技發達所賜,這一點我們是知道的,但是我們並沒有為這戰正做出任何舉動,照常祈求世界和平,過著日常般的生活,同時空內的水生火熱與我們無關,日子照樣過著。在享受物質生活同時,可曾在意過同時間其他地方所方生的事情嗎?

《遠方》或許就是要傳達這樣的意義,世界亙運轉,我們打著革命、熱血的精神想要做些什麼,然而改變的是什麼?或許有所更動,取得了自由、取得了財富,但是就大世界的運轉,真的有在變化嗎?不論是上古或者是現代,似乎有著一個規律循環在控制著這一切,就如同一個大殼子的世界,在這殼子之中不能確定自我。


JOAN:「河水冰涼,可是至少還沒有其它異狀。踏進水裡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根本沒辦法預料。無論如何,水都

會從四面八方湧上來,包圍你的腳踝。」

在服裝視覺的設計方向主要以「寫實的過去」來做為詮釋,為建構一個寓言故事的視覺觀感,年代上則選擇了與《遠方》故事氛圍和背景相似的30年代前後,然而「時空」的設定並不是為了架設年代予故事,而是過去的年代性,就像是在看著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大蕭條、二次世界大戰那些舊照片歲月的痕跡,描繪紛亂時期人們的圖像。
為突顯《遠方》劇本本身抽象的語言文字和寫實行為衝突的趣味,視覺寫實與聲音語言的衝突在同一框框中才能產生,透過視覺和聲音傳達所碰出的火花,這樣接收到的訊息有些荒謬但也耐人尋味,從中所隱藏的秘密則是觀眾的想像空間,圖像的關鍵則由觀眾來連結,體會這篇精簡小品所傳達的廣闊訊息。


RESEARCH: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



《Far away》劇本與作者簡介

﹝圖片出處:http://www.books.com.tw/


劇本內容簡介:

        故事一開始女孩正詢問她的姨媽關於她不久前看見她的姨丈用鐵棍攻擊別人。到了最後,好幾年過後,整個世界淪陷於戰爭中,包含了鳥以及動物們。戰爭期間,女孩回到了她的姨媽家,她描述了她的旅程:「那裏有成堆成堆的屍體,如果你停下腳步你將會發現,有人是被咖啡殺死的,有人是被別針殺死的,殺人的還包括海洛因、汽油、線鋸、噴髮膠、漂白水、毛地黃的花,你聞到煙味?那是我們在焚燒那些不願意被徵召的草... ...。」


 





  ﹝圖片出處:http://www.editorialgalaxia.es/


作者簡述

       卡瑞‧邱琪兒(Caryl Churchill, 1938-)為英國當代創作力最旺盛、也最堅持的女性劇作家,以激進的社會批判和複雜的人性刻繪著稱。她八0年代的Cloud NineTops Girls早已是女性主義經典,並曾獲勞倫斯‧奧利佛獎。近年作品規模轉小、而視野益廣,針對最具臨即感的話題,迸射驚人的透視力與想像力。



關於《遠方》: ﹝內容引述自衛生紙詩刊01 作者:鴻鴻

       《遠方》(Far Away)作於2000年,針對今日世界的危機,提出「啟示錄式的寓言」。第一幕令人想到納粹時期對猶太人的迫害,第二幕則從勞工問題影射到巨大的政治機器如何運作,第三幕更推進到戰爭的科幻情境。戲雖短小,卻深刻觸及人類歷史從未解決、而於今尤烈的重大問題──因種族、宗教、階級差異而來的種種歧視與對立。小人物之於大時代的動盪,劇中哀嘆其無能、卻也譴責其無知。劇終想像一個連陽光和地心引力都要選邊站的「世界大戰」景象,彷彿遙指人類傲慢與偏見帶來的恐怖情境,但事實上已是當前意識型態掛帥的世局寫照。劇作家透過一名少女的三個人生階段,從罪行旁觀者、到無知的幫兇、到最後的流亡,讓觀眾驚覺,如果只顧自己的幸福而不問整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就是共犯,並且最終無路可逃的就是自己。

本劇於倫敦皇家劇院首演時,即被譽為「全年最驚人的一齣戲」,美國、德國、荷蘭、葡萄牙、斯洛凡尼亞旋即相繼製作演出,彼得‧布魯克亦在巴黎推出此劇。台灣則由鴻鴻導演,2003年於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

WORKSHOP- Animal Mask III



胚型修改確認後,開始以正式材質製作。



舖上布料和裝飾、上色。




蒼蠅偶頭完成照片


WORKSHOP- Animal Mask II

版型製作:


把剛完成的模型以膠帶包起來,畫出分割後的版型取下。

取下的版型依照比例放大。這時只是用較軟的海棉做為胚型。

經過修版後完成的胚型。

眼睛的部分是以特殊的熱塑型材質所製成。

4.06.2011

道具製作-烏魚娃娃



道具製作-日本偶

道具製作-日本偶

為北藝大 戲劇學院96級 畢業製作 T305實驗劇場 《狂人教育》所製作的陳設道具,以下為製作的過程:













北藝大 畢製獨呈T305實驗劇場 《狂人教育》

4.05.2011

《Play Games》劇照




  第一場  最單純的家家酒遊戲,同五歲孩童般的玩耍

女兒:「所以我現在是把拔還是小北鼻?
母親:「把拔啦!厚,妳樣亂掉了啦,重來」
 


第三場  當遊戲不再是單純的扮演,點出同居人的存在,逐漸開始變調的遊戲,
是女兒對母親控訴的開始。

女兒:「下次我還要當馬麻。」
母親:「下次要完的下次再決定。掰掰。」
女兒:「早點回來喔,我會一直在這邊等喔。」


第四場  當一切歸於平靜,只有悄悄的傾訴和傾聽。

女兒:「說……以前的事情吧。」







遙望遠方找尋,卻看不見彼此,眼前是一片灰藍色遙遠的世界。



《Play games》服裝設計理念

一、劇本解讀和方向概念

一個藉由兒童的扮家家酒遊戲所陳述的家庭暴力事件,透過遊戲過程中的扮演和轉換,漸漸地將遊戲導向事件的真實面。當遊戲不再單純,只剩下母親對女兒的無限懺悔,如同回憶錄一頁頁翻過,同居人的施暴、社會輿論、母親自我的逃避和圓謊造成了最後一頁的悲劇,而那一夜殘留下來的冷息和虛弱近無聲的細語成了最殘酷的控訴,且在耳邊徘徊不去。

徐畢華《浮光漫漫 Floating Light
徐畢華的藝術桃花源 Arcadia  http://tw.myblog.yahoo.com/pihua101-art/

徐畢華《旭海
徐畢華的藝術桃花源 Arcadia  http://tw.myblog.yahoo.com/pihua101-art/

朦朧的色彩和距離為對劇本最後的解讀,故事來到了結局是歸於寧靜,然而在模糊中依舊存留下些什麼。


二、設計理念

主要概念
    如同劇本以孩童的遊戲來包藏一件殘酷的事實,服裝上的輪廓以近似兒童的線條為基準,兒童的外觀如一層「糖衣」裹著母女倆真實的內在。想像中母親和女兒就像是被置入某個空間的娃娃,所謂的「糖衣」即是兩人娃娃般的外殼,因為隨著遊戲的進行,兩人的內在心靈不停地變化,即便她們仍在扮演、玩耍,然而言語和情緒卻產生了改變,內在的轉變即和孩童純真的外表不相襯,視覺和情感上的反差逐漸溶解外觀的糖衣,讓在不協調下所透露出來的事實的敲擊力道更大。


顏色選擇
    若說劇中真實的情感是一種灰色的憂傷和黑與白的冷酷,和角色輪廓線條的方式相同,所要的亦是達到外觀甜蜜的假象,尤以第一場的遊戲為主要,將觀眾置入美好的包覆中。
    色彩調性我選擇了繪本或者是童話故事的粉色為主,此外暈染上色讓這個外觀甜美的糖衣混了些什麼,模糊且不易察覺。就如同梵谷的畫,在鮮明的色彩覆蓋之下,就如同劇中逐漸變調的遊戲,一種藏於完美之下的不協調,而在最終所遺留下的畫面就像絢麗的顏色般,繼續說著什麼。

Amanda Blake Hazel built her imaginary friend a cottage in the hopes that she would never leave

圖中童話的色彩和油彩的筆觸為服裝色彩的主體。


多彩的氣球飄在藍色調天空中的感覺,為服裝在舞台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

來源:網路圖片

WORKSHOP- Animal Mask I

這次工作坊邀請了任教於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Department of Theatre and Dance 的Jim Glavan 教授教導如何製作動物偶的面具。面具製作是平時課程較不會接觸的領域,藉由這次製作我們學到有別於平常所學習的服裝製作,然而動物面具的製作過程和方法卻可以廣泛運用於各種戲劇服裝和製作上。

動物面具的製作依照參加人數分為12種動物,我所製作的動物面具為「蒼蠅」。
以下為製作過程的簡略介紹:

I. Research & Design
蒐集蒼蠅的圖片並且觀察其特點,取蒼蠅最具特色的地方最為這次設計的依據。不以寫實做為呈現的方向,綜合各種蒼蠅的特點並將其轉化為這次的設計方向。


在面具的設計方面,主要以蒼蠅頭部的眼睛為主,仔細觀察下來,蒼蠅的眼睛有著它美麗的地方,漸層的顏色、網格,每種蒼蠅都有不一樣的眼睛,再來是蒼蠅的第二特點為它的口部,為保留其為昆蟲特色的嘴巴所取。
圖片為設計初稿。
II. 模型製作
以雕刻陶土依照所設計的圖樣製作模型。


WORKSHOP- TUTU IV

V. Final - Photo

Cinderella / Dancer 甯琪 

Cinderella / Dancer 甯琪




十位舞者和指導老師 Jim Glavan合照。
第一排由左至右分別為 《Swan Lake》Black swan, 《Nutcracker》Sugar plum,《Nutcracker》Snow,
《The Firebird 》Firebird, 《Giselle》Giselle
第二排由左至右為《Nutcracker》mechanical doll,《Sleeping Beauty》 Aurora,《Nutcracker》Spain chocolate,
《Nutcracker》Flowers,《Cinderella》Cinderella